人物名片:游张平,男,我校工学院副教授、博士。丽水市138人才第一层次培养人员,长期从事机械工程学科的教学、科研与社会服务工作。近年来,主持国家级子课题1项、省部级项目3项,参与国家“863计划”、国家科技支撑计划、浙江省自然科学基金等省级以上项目10余项,发表论文30余篇,其中EI/SCI检索10余篇,获国家发明专利授权2项,实用新型专利授权20余项,软件著作权登记10余项;获得中国机械工业科学技术二等奖1项。
一走进浙江金马逊机械有限公司,身为博士后工作站成员之一的游张平博士,给人一种谦逊踏实,敦厚的感觉,恰如一朵迎着骄阳,傲然盛开的向日葵,亲近而不失尔雅。工作站里默默工作的身影,那是他对工作的严格要求;他对科研的追求与热爱,总能传递出满满的正能量。
为地方企业服务解决技术难题
从2015年开始,以游张平博士为主的团队,在短短一年入职时间就攻克了弯管行业的一项重大技术难题。然而在游张平博士的这套设备开发出来之前,金马逊要成功研制一根合格的导管,通常需要用传统方法依靠有经验的老工人通过多次试弯才得以实现。
在他看来,刚开始进入一个新的领域自然是不易的,虽然做的难度很高,可它的挑战性、重要性激发了他内心深处的斗志,越发坚定了他要做好的决心。游博士介绍到,新一代金马逊数控系统建立了精确的补偿模型,通过该模型精确运算,自动补偿弯管的回弹量与延伸量,不仅避免了传统方法多次试弯造成材料的浪费,大大提高了生产效率,而且降低了对操作工人的技术要求,减少了用工成本。
“新中国的民族工业,经过短短几十年的努力,已经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,与世界先进水平,往往只隔着一层‘窗户纸’,研发就是不断打通关、捅破这层纸的过程。”正是游张平博士有着一种不断探索、追求卓越的精神,才使他在科研方面取得了不俗的成绩。
走出象牙塔促进学生成才
他似一块温润的玉石,光华内敛,踏实沉稳却质地坚韧。他用自己的勤勉拼搏、谦虚谨慎的人生态度感染并影响着他的学生。
初登讲台时的游张平老师,与其他年轻教师一样,紧张过、懵懂过。善于学习、时常反思的他,很快找到了教学的感觉。从教初期,游张平以为只要同学们能完全理解和掌握课本上的所有知识点,就是最理想的境界了。然而,在他与产业前沿的接触过程中,时常听到产业界对大学毕业生存在着“高不成、低不就”的评价,这让他渐渐意识到学生仅掌握理论知识是远远不够的,加强工程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培养才是核心问题。因此,对于一直呆在象牙塔里的教师而言,更为重要的是尽快地提高自身的工程实践能力与创新能力。对此,游张平老师说到:“唯一的办法就是走出象牙塔,接触工业生产实际,提升自我。只有教师拥有了渊博的学识和精湛的专业实践能力,才可能培养出倍受企业欢迎的学生。”
走近金马逊厂房车间,游张平博士分享到:“课堂中通过一些工程实践案例与项目,启发和引导学生深度思考,实现课程知识的深度理解与综合运用,达到提高工程实践能力与创新能力的效果。”
“我在外从事科研项目,和企业一同成长,可以不断提升自身的工程实践能力与创新能力,为课堂教学与教学研究提供源源不断的新鲜血液,促进学生的成长和成才!”他将本专业知识和实践结合,既提高了大家对此的兴趣,巩固所学知识,又在无形之中增强了学生的使命感和责任感。
随内心选择撑起民族“脊梁”
游张平老师的个性还体现在他求学生涯里对专业的选择。人们常说“选择比努力重要”,但很多时候,做出选择却远比努力要更困难。谈及当初为什么选择这个专业,游老师回忆到:“当在高中历史课程里学到我国由于错过了第一、第二次工业革命而陷入了落后挨打的尴尬局面时,我便选择了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,希望在未来能为民族工业发展贡献一点绵薄之力。”
在读博的过程中,游张平时常会遇到“费了九牛二虎之力建立起来的理论模型,将之应用于工业现场时却难以达到理想效果的情形”。他说:“记得有一次,我在做一项导师的国家科技支撑课题时,经过反复推导与论证,建立了双主卷扬同步控制模型,当将之应用工业现场时,发现难以达到理想的控制精度,后来经历了反复的“试验测试———分析与总结原因———修正控制模型”过程,虽然耗费了大量的时间与精力,但最终达到理想控制精度的时刻,真有种莫名的成就感。”
民族工业是国家的“脊梁”,一个国家的经济发达与否,未来怎样,关键是看他的制造业如何。当前,制造业正处于转型升级的十字路口,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迫切地需要强有力的人才支撑。经历了十多年的专业实践与教学工作,游张平老师渐渐意识到:“只有走出象牙塔,接触工业生产实际,从实践中不断获得真知,反馈到学生课堂教学中,才能培养出更加贴近制造业发展需要的大学生人才,更好地支撑起国家的‘脊梁’。”
游张平老师时常勉励学生,业精于勤而荒于嬉,奋斗没有终点,任何时候都是一个起点。制造业是国家的“脊梁”,让我们用尽一生力量挺起民族“脊梁”。